English

注重文学史写作的学术性

2000-08-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孙绪敏 我有话说

以学术研究的方式来重写20世纪中国文学史,是近年来文学史写作的一种新动向。由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的国家九五重点图书《中国乡土小说史》是这种学术型文学史写作的有益尝试,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为中国乡土小说修史的本身,而在于向我们传达出了一种崭新的文学史写作思路,文学史的写作不再是资料的汇编,它是一种严肃的学术创作。阅读此书,字里行间渗透出研究者们独特的学术个性和对学术品位孜孜不倦的追求,折射出近年来文学史写作的时代环境,从这本书的构思写作到出版发行,各个环节都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体现出文学史写作的学术化、专业化的审美追求态势。

以学术的方式来构建文学史表现出学术人独特的文学史观,这种独特性既表现为学术个性又表现为学术研究的创新精神。结合《中国乡土小说史》这本书,则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在选材上,他们选取了中国乡土小说作为文学——文化研究的基点;第二,在文学史观上,他们尝试着用一种文学——文化批评的方式作为视角来观照中国乡土小说在20世纪的发展流变,分析乡土小说文本的文学文化现象,探讨其发展的规律。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也是一个乡土性很强的乡土中国。从古至今,乡土对于人们来说成了一种永恒的诱惑。乡土小说是最敏感的文化神经,是20世纪中国文化思潮演变发展的晴雨表。

中国的乡土小说是以鲁迅为旗手的一种小说形态,它产生于20世纪特殊的社会历史情境,是时代选择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用文学——文化批评的视角来观照乡土小说在20世纪的发展流变,无疑是一种最佳最科学的角度,最能接近乡土小说本质的,诚如作者之一的朱晓进教授所说的那样“对于那些文化特征特别明显,舍弃文化研究、文化视角,就很难准确地加以解释和把握研究对象,文化视角的采用就成了接近研究对象本质至关重要的途径。”因此以乡土小说作为文学文化研究的基点,本身即显示出一种重要的文学文化现象:这群文学史家、文化学研究的专家们弘扬民族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和关注民族文化积累的博大胸襟。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长河中,乡土小说一直处于文学家族中的显赫地位,“乡土”的概念源出于周作人,在鲁迅、茅盾那儿得到发展,在赵树理、高晓声笔下得到加强巩固,在王安忆、韩少功等的作品中得到变奏和延伸。乡土小说的内容涵盖面极广,几乎包括了现代文学史上所有的文学文化现象,因此用文学文化研究的视点来关注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无疑是找到了文学研究中的支点,起到了力拨千斤的效果,将乡土小说作为文学研究的基点大有逐鹿中国文学之势。从时间上看,本书延续了“五四”一直到90年代近百年的历史;从空间上看,它涵盖了海峡两岸的乡土小说;在材料的选取上,它不仅注目乡土小说作家的创作,而且关注乡土小说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其中涉及到的作家批评家众多,据粗略估算约有二百五十位左右,涉及到的文学社团、流派几乎涵盖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所有重要的团体,如文研会、创造社、左联文学、革命文学、社会分析派、山药蛋派、荷花淀派、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寻根文学、知青文学、新写实文学以及各地的作家群和其他不属于任何群体的游兵散卒。在这里,乡土已不再是一种单一的文学现象,而是赋予了它全新的文化内涵,这种写史的方法和我们以前所接触的文学史写法是大不相同的,因此读罢此书,大有开阔视野启发心智之感。

用文学——文化批评视角去观照中国乡土小说史,在于寻求并表现与其他形态的文学史的差异与特性,独辟蹊径,打破原有文学史形态和写作模式,积淀出文学史家们新颖的史学观念。以学术研究、文学批评的方式来构建文学史,在我们所见过的文学史中这是第一部,而且是一部成功的典范之作。这部不落俗套的学术论著源自于文学史家们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求新求变的学术态度。他们认为“过去文学史研究上的停滞,并非‘成果’的停滞,而是历史思想观念(历史眼光)的停滞……本书以文学——文化批评的视界审视了中国乡土小说,本意即在变换一种历史的(文学的)眼光,在思维上有所创新,有所收获。”这种创新便表现为文学史写作的学术性,学术研究中的创造精神以及历史写作中的主观选择性。众所周知要进行学术研究、进行创造,便不能循规蹈矩,人云亦云,因此文学史写作的学术性很大程度上便表现为主观选择性。本书以崭新的视角切入乡土小说、切入中国文学史就改变了过去文学史写作中那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史、政治一元史,拉开了文学史写作的多元化模式和对文学现象文学规律多元化阐释的序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